為統籌市域泉水生態空間,系統構建泉水保護體系,維護完整的泉水生態系統,弘揚泉水文化,保護泉水風貌,近日,濟南市政府印發了《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2025—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與2019年編制的《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相比,規劃范圍新增萊蕪區、鋼城區的瀛汶河、牟汶河、源泉、沂源4個水文地質單元,同時納入了分水嶺—北康而莊等4個重點滲漏帶保護范圍優化調整的成果。泉群數量納入了新劃定的萊蕪區呂祖泉泉群和鋼城區舜泉泉群,泉群數量由10個變為12個。
規劃范圍共計5789.62平方千米
《規劃》明確,規劃范圍為濟南市市域范圍內的全部泉水生態功能區,包括趵突泉泉域、白泉泉域、百脈泉泉域、洪范池泉域、長清—孝里水文地質單元、瀛汶河水文地質單元、牟汶河水文地質單元、源泉水文地質單元、沂源水文地質單元,共計5789.62平方千米。
在保護目標與策略方面,《規劃》明確總體目標為立足美麗中國建設,彰顯泉城特色,加強泉水保護與合理利用,建設泉水生態基底穩固、泉·城文化景觀特色突出的“世界泉水之都”,提升濟南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
近期目標(2027年)為開展重點滲漏帶生態修復,保持重點滲漏帶生態功能基本穩定;保持正常降水年份趵突泉持續噴涌,維持良好泉水水環境質量;城泉共生總體格局基本構建,七十二名泉景觀風貌明顯提升,建立系統的泉水保護與文化彰顯體系。
遠期目標(2035年)為重點滲漏帶、直接補給區以及間接補給區和其他區域的入滲補給功能得到全面保護、修復、提升;正常降雨年份趵突泉地下水位高于28.15米的天數全年累計達到200天以上,泉水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泉水生態系統穩定、生態服務功能可持續;泉水文化特色全面彰顯,名泉景觀風貌全面提升,“千泉之城”品牌效應凸顯。
劃分“兩區三級”泉水生態功能分區
在泉水生態功能總體保護方面,《規劃》依據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有關地質專項成果,確定趵突泉泉域、白泉泉域、百脈泉泉域、洪范池泉域等4個泉域,以及長清—孝里水文地質單元、瀛汶河水文地質單元、牟汶河水文地質單元、源泉水文地質單元、沂源水文地質單元等5個水文地質單元的保護區劃。
泉域及水文地質單元范圍內,根據泉水“補—徑—排”生態循環系統,劃分為“兩區三級”的泉水生態功能分區。
“兩區”指泉域及水文地質單元內根據泉水的形成過程劃分的補給區和匯集出露區。
補給區內根據入滲補給功能強度與地下水力聯系分為“三級”,即重點滲漏帶、直接補給區、間接補給區和其他區域。重點滲漏帶指補給區內地表水向地下水補給能力強、補給速度快的“地表—地下含水層聯通”區域;直接補給區指巖溶地下水與泉水為同一含水巖組,對出露區地下水匯集產生直接水源補給的地區;間接補給區和其他區域指補給區范圍內除重點滲漏帶、直接補給區以外的其他補給區域。
匯集出露區內根據泉水出露點分布和含水層富水性分為“三級”,即集中出露區、重點富水區和一般富水區。集中出露區指泉群出露區及附近的富水區;重點富水區指奧陶紀馬家溝群—九龍群三山子組含水亞組單井出水量>5000m 3/d富水區;一般富水區指匯集出露區內的其他區域。
保護范圍內禁止新建影響地表水滲漏的項目
在優先保護山體、河流水系方面,《規劃》嚴格執行山體、河道有關管理規定,對位于泉水補給區和匯集出露區內的山體、河流水系實施嚴格保護與管控。其中,位于重點滲漏帶內的禁止開山、采石、挖砂、取土,河道禁止在河流底部、邊坡做防滲處理,保護河流水系的自然入滲功能。
在嚴格保護重點滲漏帶方面,《規劃》明確,在重點滲漏帶保護范圍內,禁止新建、擴建、改建影響地表水滲漏的建設項目。嚴控新增建設,強化水源涵養與水污染防治,推進城鎮建設用地更新改造與入滲功能提升,引導村莊集約化遷建,從嚴管控采礦等其他建設用地。實施重點滲漏帶生態修復工程,采用生態植被恢復、地形地貌保護、河道治理等措施,提升重點滲漏帶的生態功能。
其中,重點滲漏帶內確需建設的公共設施和公益類項目,應充分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評估項目建設后對重點滲漏帶的影響,按照補給區建設項目管理有關規定執行。確需建設的公共設施和公益類項目應優先使用存量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用地,嚴格按照有關建設用地控制標準,原則上采取山東省建設用地控制標準的下限值。
名泉泉池周圍20米內禁止新建無關建筑物
在泉水文化景觀保護與提升方面,《規劃》提出融合自然山水生態基底、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和廣泛分布的泉水出露點,打造“一軸、一帶、兩核、十二片”的“城泉共生”總體格局。
根據泉水出露點分布情況,結合歷史人文要素、自然生態條件以及行政管轄事權,劃定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白泉泉群、涌泉泉群、百脈泉泉群、玉河泉泉群、袈裟泉泉群、洪范池泉群、呂祖泉泉群及舜泉泉群的保護區劃。
對于七十二名泉,在泉池周圍20米內禁止新建、擴建任何與名泉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在泉池周圍50米內禁止新建、擴建工程地基基礎深度超過2米的建(構)筑物;在泉池周邊300米范圍以內的建設活動宜與泉水風貌相協調,充分考慮泉水的合理利用與融合發展需求。
對于其他名泉,在泉池周圍10米以內,不宜新建、擴建任何與名泉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在泉池周圍20米以內不宜新建、擴建工程地基基礎深度超過2米的建(構)筑物;在泉池周邊100米范圍內的建設活動宜與泉水風貌相協調,充分考慮泉水合理利用與融合發展需求。
著力保護泉·城一體的景觀圖景
圍繞泉水文化景觀提升,《規劃》提出,結合“濟南泉·城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著力保護泉·城一體的景觀圖景,依泉就景的泉水園林,泉景合一的人文景致,人泉融合的泉水院落、街巷,弘揚泉水文化,打造泉水品牌。按照“整體推進、突出重點、連點成片、打造精品”的原則,全面推進名泉景觀提升工作,實現泉池完整、簡介齊全、標識統一、文化彰顯、景觀協調、宜賞宜游的目標,打造一系列泉水文化品牌。
據悉,《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借鑒了以往泉水保護政策的成功經驗和實踐成果,確保了新舊政策之間的有效銜接和平穩過渡。與2019年編制的《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相比,《規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調整。規劃范圍新增萊蕪區、鋼城區的瀛汶河、牟汶河、源泉、沂源4個水文地質單元,同時納入了分水嶺—北康而莊等4個重點滲漏帶保護范圍優化調整的成果。泉群數量納入了新劃定的萊蕪區呂祖泉泉群和鋼城區舜泉泉群,泉群數量由10個變為12個。管控要求強化了重點滲漏帶的整體管控,禁止新建、擴建、改建影響地表水滲漏的建設項目;補充劃定了百脈泉泉域和長清—孝里水文地質單元直接補給區內的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同時,充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統一了規劃的底圖、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