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四條老街巷:縣東巷、縣西巷、縣前街、縣后街,想必“老濟南”們都耳熟能詳。這四條街巷中的“縣”,當然指的不是現在縣一級的行政區劃,而是指古時的歷城縣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歷城縣衙門。四條老街巷因分別位于縣衙的東、西、南、北而得名,四條街合圍的地方就是過去歷城縣衙所在。
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衙之一的平遙縣衙,可以了解古代縣衙的布局。
說起衙門,很多人已經很陌生了;若問起歷城縣衙是個啥樣子?知道的人恐怕就更少之又少了。實際上,衙門的“衙”,本作“牙”。先秦時期武將儀仗“像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牙旗”。唐俗尚武,乃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后來,“字稱訛變,轉而為衙。”那么,歷城的縣衙門究竟是什么樣子呢?乾隆年間《歷城縣志·建置考》引舊志和《山東通志》,為我們留下了歷城縣署的簡要記載,借助這段文字,可以讓我們大體了解明清時期歷城縣衙門的建筑構造。
《志》云:“歷城縣署,南至濟南府,北至巡鹽察院,東至塔行街,西至東華門。”這是說的歷城縣衙的具體位置和四至。其中,塔行街是明朝的街名,清初一度稱為“東縣巷”,清末改為“縣東巷”,并沿用至今。接下來,“鏡頭”直接聚焦在衙門大墻內:“大堂六楹,顏曰愛牧。”大堂,也叫公堂,還有一個全國一致性的別號——訟堂,是一衙之內最顯赫的建筑。所謂老爺升堂,聽訟斷案,都是在這個大堂上。按照古例,一般縣衙公堂多為三楹,由于歷城是山東首縣,故大堂建筑比其他地方大了一倍,為六楹。明清時,縣衙大堂都有各自的名號,如明朝時宛平縣衙的大堂叫“節愛堂”,清朝時上海縣衙的大堂叫“清節堂”。歷城縣衙大堂的匾額上書有“愛牧”二字,所以此堂也被呼之為“愛牧堂”。
“堂后有退堂,有衙舍,有內書房。”大堂之后是二堂,二堂是縣太爺和一班屬官商量工作的地方,所以稱之為“退堂”。內書房和衙舍,是縣太爺辦公以及他和其家屬生活起居的地方,因此,這片區域也被稱為“內衙”。再看一下大堂之前:“堂前戒石亭,亭前儀門四楹,儀門兩腋為角門,東角門外為土地祠,西角門外為寅賓館,館有額曰大賓。館門西有獄,獄中有廣生室、獄神祠,草舍十楹。獄南為倉。”需要解釋的是,大堂前面的戒石亭又稱圣諭牌坊,亭內戒石朝南的一面書有“圣諭”二字;背面也就是朝向大堂的那面,刻有十六個大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皇上告誡地方官員不可貪污腐敗、虐政害民的“座右銘”。縣太爺坐在大堂上審案時,一抬頭就能看到戒石上的這四句話。
多介紹一句,這四句話是宋太宗趙光義從五代蜀主孟昶的《戒石銘》中刪繁就簡摘取而來。后蜀明德元年(934年)七月,虛齡16歲的孟昶被大臣擁立為主。廣政四年(941年),孟昶親自撰寫官箴,下令頒給各州縣官員刻石為銘。原文96字,為:“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西角門外掛有匾額“大賓”的“寅賓館”,是專門招待外來賓客的地方,大致相當于現在的縣政府招待所。按例,縣獄一般都在縣衙的西南部位,故又有“南獄”一說。
“堂東庫房四楹,左右吏舍各十六楹。”“東庫房”大約相當于現在的縣財政部門,主管財物的核算與收支,吏舍是縣衙吏員工作休息的地方。大堂東是東庫房和吏舍,大堂西面呢?“堂西為西書房;又西為清軍衙;又西為水利衙,今裁;又西為管糧衙;又西為巡捕衙。凡五衙。”據《志》按:到了乾隆年間,管糧衙被裁,清軍衙和水利衙也被改作了馬驛,“五衙”只剩下了西書房和巡捕衙。
戒石亭前的儀門外“為大門四楹,門內有收糧房,門外有屏,旁有鋪。”“大門外有申明亭、旌善亭。”在這兒,縣衙門的大門值得一提。俗云:“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原來,古時所有衙門的大門左右,照例要分列兩道壁墻,沿門側呈斜面狀往左右前方放射,然后轉折成一個30度的角,正巧像個“八”字形狀。這兩扇墻其實是縣衙的信息發布中心,是專門張貼各類諭示和告示的地方,即所謂“榜其令于縣門”是也。申明亭和旌善亭,這兩座亭子一東一西分列縣署大門和門前照壁(屏)之間。申明亭內,懸掛有木制黑漆的“板榜”,上面定期公布轄區內的壞人壞事以及懲處決定。“申明”就是申明教化,懲莠顯惡。“如不孝不悌、毆罵尊長、亂倫獸行及一切奸盜詐偽、賭博宰牛、做狀唆訟、歃結兇拳者,列名申明亭匾上,每名下俱各注略,一目了然。亭門仍各做柵欄,使過往者可望而不可入,以防小人擦去丑名。”(見清張伯行《正誼堂文集》卷三十)上了這個“黑榜”的人,除非“六年無犯”才可“除去其名”。旌善亭則是表彰好人好事的場所,亭內榜板的底色為紅漆,“如孝悌、救急難、助婚喪、解紛息訟、化盜為良、賑饑施藥、修橋路、施棺木葬無主之骸、拾遺金而不取,真實無虛者,題名旌善亭匾上。”(出處同上)另據北宋文學家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這種“光榮榜”性質的設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歷城縣衙初建年代不詳,明崇禎己卯(1639年)曾毀于兵患,后由歷城知縣宋祖法捐俸重建,時人王象晉曾作《重建縣治大堂記》,記錄了整個縣衙的重建過程。1929年濟南設市后,歷城縣署于1936年遷往東郊王舍人莊。原縣署后成為省政府宿舍大院。